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中國廈門大學的科研團隊攜手研發出了一種新技術,將一模一樣的二氧化鈦納米棒“種植”在碳纖維上,利用這種簡單低廉的材料制造高質量管狀太陽能電池。新方法與經常使用的溶膠—凝膠法相比更具優勢,后者需要高溫且會導致材料破碎。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 與傳統的平板太陽能電池相比,種植在碳纖維表面的由二氧化鈦半導體納米棒組成的奇特結構擁有幾個獨特的優勢。這種柔性管狀太陽能電池能捕捉來自各個方向的光線,甚至有潛力編織進布料和紙張中,以應用于新奇的領域。 該研究的聯合作者、佐治亞理工學院的郭文希(音譯)表示:“這項研究演示了一種創新性的在柔性襯底上種植成串二氧化鈦納米棒的方法,得到的產品能被用到柔性設備上用于捕捉和存儲能量。” 制造管狀太陽能電池是一個挑戰,因為需要進行很多步驟,包括將純凈的鈦薄片變成二氧化鈦納米棒,用納米棒覆蓋碳纖維并將納米棒整齊劃一地排列在碳纖維上等。研究人員解釋道,在碳纖維上鋪展二氧化鈦納米結構的一個理想方法是將二氧化鈦納米結構直接種植在碳纖維表面。 研究人員通過“溶解和種植”方法做到了這一點,該方法將鈦變成垂直對齊的單晶體二氧化鈦納米棒,并鋪展在碳纖維上。接著,為了進一步改善設備的性能,科學家們使用“蝕刻和種植”法,即使用鹽酸并借用一種水熱處理方法,將納米棒蝕刻成為長方形的成串陣列。 隨后,科學家們將由納米棒覆蓋的碳纖維裝配成管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的光電陽極,并在實驗中測試了其性能。結果表明,長方形成串的納米棒配置獲得的光電轉化效率為1.28%,而不成串配置的光電轉化效率僅為0.76%。科學家們認為,差異源于成串納米棒的表面積更大,能吸收的染料分子更多,導致激發的電子也更多。 表面積更大讓管狀太陽能電池能捕捉來自各個方向的光線,使它們更適合用于太陽光強度有限的地區。除了制造出太陽能電池,新方法也能被擴展到制造光催化劑和鋰離子電池。 郭文希表示:“未來,我們或許僅僅使用碳材料和二氧化鈦就能制造出有潛力的織入布料和紙張中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劉霞)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新型管狀太陽能電池成本低質量高
發布時間:2012-03-19
來源:科技日報
大中小
相關鏈接
- 荷蘭科學家發明能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納米涂層( 2012-02-24)
- 太陽能發展需國家補貼 政府核電審批或在今年恢復( 2012-03-11)
- 日本太陽能市場震后迎來大發展( 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