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不少地方都相繼發布了一些投資計劃,一方面旨在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希望借投資新興領域引領經濟升級,厚植發展基礎。不過,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資計劃也引起一些爭論。有觀點認為,既然強調供給側就說明需求側不重要甚至是過時的,因此政策的著力點應該都放在供給端。專家指出,這種觀點忽略了中國經濟的復雜性,也割裂了供給與需求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是片面的。實際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還需供給、需求兩端發力。 ????兩端發力 標本兼治 ????在臨床醫學中,如果兒童生病時伴隨高燒現象,醫生往往會在其皮膚上擦拭一定濃度的酒精溶液,通過酒精揮發吸收熱量來進行“物理退燒”。盡管這種“治標”的辦法并沒解決“高燒”的病灶,但卻降低了患者的痛苦程度與并發癥風險,為“治本”贏得了寶貴時間。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之間的關系也與之類似。“其實,供給和需求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是對立統一、緊密聯系的,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具體來看,供給側改革針對的是我國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和體制機制問題,需求側管理在當前則主要是穩增長。因為如果整體需求不足、經濟失速,那么即使是新興、優質的企業也會受到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指出,經濟是一個整體系統,供給側和需求側只是人為的一種劃分方式,改革中不可能只是單一側的改革。 ????“當前,內外部的各種沖擊讓中國經濟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適當進行需求側管理,有助于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必要的市場激勵,避免出現‘債務通縮’現象。”金煜表示。 ????掌控節奏 精準定向 ????需求管理穩增長,投資要有好方向。如果把握不好節奏和力度,過度強調需求側管理,可能形成“強刺激”,激化經濟內在矛盾;相反,如果完全只看供給側,則有可能錯失良好的改革時機。 ????近期中央和各地出臺的一系列投資計劃當中,“穩增長”與“調結構”并舉的態勢十分明顯。例如,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提出,2016—2018年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03項,以完善我國綜合交通網絡。再例如,湖南省湘潭市近日發布的投資計劃中,智能制造、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等新經濟成為了“主打方向”。 ????英國倫敦市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對中國投資指向基礎設施和高科技也表示贊同。他認為,相比很多發達國家,中國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勞動生產率未得到充分提高與此密切相關。與此同時,中國要向創新型經濟發展,資本投資就要投向更高水平的技術創新。 ????那么,供需兩端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具體又該如何把握呢?對此,金煜給出了3點建議:一是準確找出經濟下行原因,使需求側管理政策精準發力;二是貨幣政策制定的原則和流程可以進一步透明,從而使經濟參與者獲得穩定的預期;三是供給側改革應該有序推動、狠抓落實,珍惜需求側管理創造的改革機遇。 ????平穩轉型 高質發展 ????事實上,去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時,已經明確了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作用和地位,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我們就是要通過供需二者的配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促使中國經濟社會平穩度過轉型期,以最小的代價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健康軌道。 ????日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也指出,全球經濟不景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西方國家的超低利率和中國的產能過剩,實際上為中國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機會。余永定提醒,如果在未來5年中能夠根據“十三五”規劃推進相關建設,我國不僅可以抑制經濟的進一步下滑,而且能夠為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中國消費者對價格的關注度在下降,而對質量的敏感度卻日益升高。因此,我們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就是要將經濟發展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張立群對記者說,一方面,需求側管理穩增長關鍵在于“穩”,要遏制經濟下滑勢頭;另一方面,在需求側管理見效后必須及時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牢牢守住“需求側管理要服務于供給側改革”這一根本方向,以免錯失機遇或出現本末倒置。(記者 王俊嶺)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供給側改革不是不要需求側(正確理解供給側改革 ③)
發布時間:2016-05-3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