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中美地質人員對陜北5萬平方公里地區做了地質普查,并于當年6月開始勘探。到1916年初,共鉆探井7口,總進尺5958.84米,僅見少量油氣顯示,未獲工業油流。根據這個鉆探結果,1916年2月美孚石油公司地質師阿世德撰寫了《陜西地質調查最后報告》指出:“(這一地區)沒有一口井的產量有工業價值。”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維爾德在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
新中國成立后,以翁文灝、李四光、潘鐘祥、謝家榮、黃汲清為代表的中國地質學家們,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反駁,提出了“陸相生油說”,闡述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礦藏。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和副部長康世恩、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等達成共識后,通過寫文章、在中共八大二次全會上和冶金部“打擂”等形式,向“中國貧油論”開戰。
(資料來源:《鏗鏘腳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紀實》《余秋里》)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能源故事丨向“中國貧油論”開戰
發布時間:2021-10-12
來源:國家能源局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