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訊 在市場監管領域,信用如何賦能監管革新?山東省市場監管局信用處副處長王紅英作為“信耀齊魯會客廳”第五期的特邀嘉賓,介紹到:“我們主要依托‘一個公示系統、兩個監管手段、兩個約束名單、一項修復制度’開展工作。”
一個公示系統,山東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山東),秉持“公示即監管、共享即監管”理念,將涉企信息記于企業名下并公示,方便經營主體相對方和政府部門獲取企業基礎信用信息,實現協同監管等。年報信息是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需在每年1月1日—6月30日報送公示并接受監督,推動構建多元化共治格局,逾期未年報將受信用懲戒。目前,公示系統(山東)平臺已累計公示全省市場主體登記備案信息、抽查檢查結果信息、行政許可信息和行政處罰信息、年報信息等各達數萬條。
兩個監管手段,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深度融合,按照信息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分析經營主體信息進而判斷其信用狀況,并對經營主體信用狀況進行分級、分類,建立ABCD四級風險分類模型,對山東省全量企業,全面開展信用風險分類管理。2024年市場監管系統內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數據顯示,信用風險分類結果的應用率達到100%,部門聯合抽查應用率達到96.74%,山東省平均問題發現率較分類前提升33%。同時,開展信用風險預警工作,建立預警模型,將8292戶異常企業納入雙隨機抽查,問題發現率達到65.6%。
兩個約束名單,經營異常名錄與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是約束失信經營主體的主要手段。經營異常名錄構建了信用預警機制,并能督促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經營主體及時糾正自己的違法行為。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通過借助信用約束機制加大企業違法成本,倒逼企業自律與守信。
一項修復制度,王紅英介紹:“在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深化背景下,信用懲戒機制成效顯著,其威懾力與對市場環境的影響力日益凸顯,眾多企業因懼怕登上信用‘黑名單’而重視信用。”不過,信用建設目的非單純懲戒。市場監管部門強化對失信主體關愛,完善信用修復制度,為失信主體提供糾錯自新機會。信用修復既補充懲戒制度,又助力市場有序、提升監管效能。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和發改部門推動信用修復一網通辦等,已為22.3萬戶經營主體實施修復,材料壓減超60%,辦結效率提升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