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山東2月12日電 菏澤職業學院始終堅持“人才強校”戰略,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五個方面”,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堅持黨建引領,抓好“雙師型”教師“精神面”
實施政治引領工程。學校實施“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接續建成,組織黨員教師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紀學習教育,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實施師德示范工程。學校出臺《師德師風評價考核辦法》等文件,將師德師風作為人才引進、年度考核、職稱評審、評先樹優的基本依據和重要參考,對師德失范行為實行“一票否決”。組建師德宣講團、設立師德講堂,大力開展教學名師、技能名師評選活動,營造“崇尚模范、學習模范、爭當模范”濃厚氛圍。實施職業認同工程。開展多種形式培訓教育,引導“雙師型”教師掌握職業教育政策法規和教育教學改革政策。開展豐富多彩的師生互動活動,引導“雙師型”教師熱愛職教事業。學校定期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保障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合法權益。建設教工之家,豐富業余生活,增強教師隊伍凝聚力。
豐富招引渠道,拓寬“雙師型”教師“來源面”
強化高端人才招引。學校圍繞專業建設和崗位需求,引進和聘任國內外優秀專家學者、雙一流青年教師、高技能人才等。2020年以來,先后引進、招聘、選調各類優秀人才297人。目前,學校已擁有專任教師624人,其中博士、碩士400人,正高級職稱44人,副高級職稱58人,“雙師型”教師386人。被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評為人才工作表現突出單位。強化校企人才共用。學校與阿里巴巴、騰訊、中關村軟件園、東明石化等100多家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先后聘任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高層管理人才100多名擔任兼職教師。成立菏澤市高端化工研究院,先后引進化工領域高級職稱人才、“雙一流”高校碩博畢業生100余人。學校強化校際人才共享。與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知名本科高校和山東商業職業學院、威海職業學院等高水平職業院校合作,引進知名專家團隊12個57人。與齊魯工業大學、菏澤學院等本科高校合作共建“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專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韓國中部大學等境外友好院校共建中外合作班,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
健全培養機制,拓展“雙師型”教師“能力面”
實施培訓續航計劃。學校開展青年教師職業素養提升培訓,對新入職青年教師到省內“雙高院校”進行集中培訓。完善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制度,每年選派近300名骨干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學習,開展教學能力大賽專項培訓等專項培訓。加強專業帶頭人領軍能力研修,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和知識面,提升教師雙師能力。實施實踐助航計劃。學校出臺《專業課教師企業實踐鍛煉辦法》等一系列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管理、運行和考核辦法,落實專任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安排教師寒暑假期間到企業實踐鍛煉,推進企業實踐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9名教師榮獲“山東省技術能手”“菏澤市突出中青年專家”“菏澤市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實施團隊護航計劃。學校以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為核心,打造職業教育優秀教學團隊,搭建起教學名師發展平臺。以科研帶頭人為核心,打造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培養了一批科研骨干教師和20余支科研創新團隊。以技能大師為核心,打造優秀技能傳承團隊,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非遺大師工作室等,建成“山東手造·創藝菏澤”展示體驗中心,先后獲批山東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山東省精品旅游研學示范單位、全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
強化管理服務,服務“雙師型”教師“成長面”
健全人才工作體系。學校成立人才隊伍建設領導小組,設立教師工作部,完善教師發展的頂層設計及決策機構,形成職責清晰、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為“雙師型”教師成長提供制度保障。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學校建設大賽隊伍培育平臺,構建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成立山東省高等學校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科研技術中心7個、技術研發和推廣服務中心8個、科研創新團隊25個,46名專家和6項專利成果入駐“科創中國”數字平臺。優化人才服務保障。學校建立了黨委聯系學校高層次人才制度,著力構建黨委領導、學校為主、部門聯動的協同工作機制,在政策落實、經費安排、住房安家、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系統性保障服務。
優化激勵措施,激發“雙師型”教師“活力面”
深化教師評價體系改革。學校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指標,積極探索教師分類評價、代表性業績成果、同行專家送審、第三方獨立評價等考核辦法,實施“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認定+復核”的運行機制,引導教師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深化績效考核體制改革。學校不斷健全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建立按工作量和工作業績分等級、論貢獻的良性績效分配機制,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重獎,有效激發了人才隊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深化職稱評聘體系改革。學校深化落實高校“放管服”改革,建立了“業績+能力”職稱自主評聘體系。2020年以來,先后評聘教授43人、副教授44人,破格晉升教授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