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據外交部網站信息,2024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日本外相巖屋毅共同出席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第二次會議。會議達成10項重要共識。
王毅表示,要營造健康理性的民意環境,樹立正確客觀的相互認知。支持智庫學者開展更多正向交流,為兩國關系健康發展凝聚共識。以中日互派常駐記者60周年為契機,引導兩國媒體樹立正確導向,客觀準確報道對方國家,生動講述兩國故事,促進友好互信。
中宏觀察家、日文版《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蔣豐近日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加強媒體與智庫交流,改善輿論環境影響深遠。媒體和智庫在兩國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中日達成的10項共識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媒體、智庫交流合作,在雙邊關系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支持雙方開展新媒體交流合作,鼓勵兩國正能量網絡創作者相互交流。這些舉措有助于改善兩國之間的輿論環境,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
通過媒體和智庫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動兩國在重大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減少誤解和分歧;同時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信息,增進兩國民眾之間的友好感情。展望未來,我們也由衷期待中日關系的趨暖向善和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應該相信,此次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達成的10項共識,并非偶然,而是兩國相關政府部門根據過往以及現實,敲定的可以切實操作、又可以發揮影響、更可以影響未來的積極舉措。我們也深知,這樣“一攬子”的10項共識是來之不易的。從遴選,到議論,再到共識,其間甘苦,唯有自知。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易”,才讓人們更感珍貴與珍惜,愿意努力踐行,讓自身既成為“獲益者”,也成為“推助者”。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日關系的發展并不會因有了這“10項共識”就一帆風順、一路平坦,它依然會受到諸如域內外輿情和復雜因素的干擾、突發事件的刺激等挑戰。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1945年戰后特別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關系,就是在屢遭挫折、反復博弈、不斷提高戰略定位中發展起來的。中日關系也因此由“小”到“大”,由“脆”到“韌”,由“弱”到“強”。
我們可以堅信,持續改善的中日關系,不斷凝聚、并深入踐行新的共識的中日關系,會給兩國政經本身帶來發展的紅利,也會給周邊國家乃至亞太區域帶來積極的影響,兩國的國際地位,也會因此有新的提升。